【专题报道】海洋防灾体系建设②:防灾破局,从“人工巡查”向“智能感知”转型
时间:2025-04-24 19:19 浏览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完善风险防控体系,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长期以来,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始终把海洋防灾减灾作为重中之重,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智能浮标等科技手段,建立起全天候、立体化的监测预警体系。从传统的人工观测到现代化的智能防控,我们正用科技筑牢海上安全防线,为海洋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泉州海洋”公众号推出海洋防灾体系建设专题报道——《泉州:国债赋能下的海洋防灾体系破局》,通过三个篇章全面展现泉州海洋防灾体系建设,我们来看第二篇《防灾破局,从“人工巡查”向“智能感知”转型》

  防灾破局,从“人工巡查”向“智能感知”转型

  泉州历史地位独特、文化积淀深厚、资源禀赋优越、现代产业布局完善,素有“海洋大市”的美誉,不仅是历史意义上的海洋枢纽,更是当前国家海洋战略与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

  2015年,由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原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泉州市及惠安县政府共建的“泉州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正式投入使用,依托崇武海洋环境监测站开展业务。中心设立了惠安崇武、晋江深沪2个固定观测站点,布设了大港湾、围头湾、泉州湾、安海湾4套海洋浮标,同时建设了祥芝渔港、南洋屿、南安菊江码头3个简易验潮站?,实时获取海上风向风速、波浪、水温、盐度、溶解氧等10余类水文气象数据,但传感器覆盖密度仅有0.5个/百平方公里海域。  

  据泉州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副主任介绍,此前,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虽每周发布主要港湾海浪、水温预报,但时效性局限在24小时以内?。在灾害响应机制方面,台风、冷空气期间启动的风暴潮、巨浪专项预警依赖于国家海洋局数据共享;每年6-9月开展的赤潮检测依靠人工采样检测,响应周期长达6-8个小时。

  2024年国债资金注入后,泉州将原有2个观测站改造为智能站点,新增8套北斗浮标和132个感知终端,实时监测密度和要素类型全面升级,达到100个/百平方公里,提升约200倍,推动防灾体系从“人工巡查”向“智能感知”转型。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