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海洋防灾体系建设①:国债赋能,筑牢防灾资金底盘
时间:2025-04-23 20:36 浏览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完善风险防控体系,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长期以来,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始终把海洋防灾减灾作为重中之重,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智能浮标等科技手段,建立起全天候、立体化的监测预警体系。从传统的人工观测到现代化的智能防控,我们正用科技筑牢海上安全防线,为海洋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即日起,“泉州海洋”公众号推出海洋防灾体系建设专题报道——《泉州:国债赋能下的海洋防灾体系破局》,通过三个篇章全面展现泉州海洋防灾体系建设,我们先来看第一篇《国债赋能,筑牢防灾资金底盘》

  国债赋能,筑牢防灾资金底盘

  近日,随着专家组宣布泉州市海洋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项目通过初步验收,正式进入试运行阶段,这座拥有498公里海岸线、11360平方千米海域面积的城市,正式迈入海洋灾害防治的“量子跃迁”时代。作为福建省海洋灾害综合防灾体系工程子项目之一,泉州市海洋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项目有力承载起泉州市海洋渔业安全生产、海上交通安全、海洋生态保护和海洋新兴产业保障,以科技创新重构海洋公共安全治理的底层逻辑。

  泉州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也是海洋灾害高风险地区。台风、风暴潮、海浪、赤潮等灾害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与安全威胁。近年来,泉州市在海洋监测、环境预报和灾害监测预警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着设备老化、预报精度不高、检测能力有限等问题,提升海洋灾害风险管控能力、建立动态风险评估模型、加强海洋生态灾害监测预警的需求愈发强烈。

  2023年8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明确要求“进一步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并决定于当年四季度增发国债1万亿元。泉州市海洋灾害防治体系建设项目精准对接国家防灾减灾战略,顺利获得中央资金支持。

  国债赋能下,泉州市将财政资金重点投向海洋观测监测能力提升、基本海洋数据传输网升级改造、海洋灾害预报警报能力提升、海洋灾害风险管控能力四大领域。

  据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业务负责人介绍,为实现满足泉州市近岸海域的海洋监测预警报和防灾减灾要求的目标,泉州市海洋灾害防治体系建设项目采购了8套北斗三号卫星通信浮标,搭载0.1米级定位精度的量子导航芯片,监测精度较传统设备提升60%;同步部署132套国产化智能感知终端;升级改造岸基海洋观测站点2个,升级改造3米浮标3个;新建小型自动验潮站2个,新建3米浮标2个;针对本市中心、一级及中心城区渔港,布设简易海洋观测站8个,高清视频监控设备20套,建设针对重点渔港的海况视频监测预警系统和渔获物溯源管理系统;通过配置北斗通信指挥机、北斗通信融合处理机,建立起市级地面数据传输网络;升级改造现有生态监测实验室,配置海洋生态监测仪器设备;针对本市大港湾、深沪湾等5个海水养殖聚集区域,布设6套生态浮标;建设渔业养殖溯源系统和泉州市渔业养殖风险隐患监测与安全管控系统;结合全市海洋灾害风险普查成果,针对沿海县的海岸防护工程、渔港、海水养殖区和滨海旅游区等10个一级隐患点(区),布设10套视频监控设备。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