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船舶”关乎“大安全” ——泉州重拳整治乡镇船舶,打通海上安全“最后一公里”
时间:2025-09-25 18:27 浏览量:

  泉州依海而兴,向海图强。面对近8000艘乡镇船舶长期监管缺失、安全隐患突出的难题,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以机制重构、模式重建、生态重塑为抓手,打出“制度矩阵+穿透督导”“科技赋能+基层站点”“三维扶持+生态转型”组合拳,不仅有效消除安全隐患,更探索出乡镇船舶治理的“泉州方案”。

  创新机制,破解“多龙治水”困局

  乡镇船舶管理是海上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长期以来,泉州乡镇船舶管理涉及海洋渔业、公安、海事、海警等多个部门,多头管理、职能交叉,存在“日常管不住、末端管不到”治理难点。

  直击痛点,势在必行。泉州在全省率先出台《泉州市乡镇船舶安全管理暂行规定》,配套12份政策文件,构建“1 + 12”制度矩阵,系统建立乡镇船舶从登记、作业到报废的全周期管理规范,围绕“人”和“船”两大要素精准施策,厘清管理权责,有效打通监管堵点,为船舶从登记到报废的各个环节划定清晰路径,为船舶安全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制度矩阵是“战略”,还需“战术”配合。泉州创新“三纵三横”统筹督办机制:纵向建立“市级统筹调度、挂钩工作组一线督导、行业主管部门政策指导”三级穿透式督导体系;横向整合海洋渔业和公安海防、海警、海事、海关、边检等涉海部门力量,打破信息壁垒,推动乡镇船舶管理数据互联共享和执法行动协同联动。

  在惠安县某镇,一份督办单见证了这一机制的高效运转。市级乡镇船舶督导组发现船舶管理站存在监管漏洞后,立即下发督办单,明确整改要求和时限。镇党委书记牵头督办,隔天即完成整改,充分体现出新机制响应迅速、责任到人、闭环管理的突出优势。截至目前,泉州市已开展协调调度27次,挂钩督导48次,联合执法422次,实现从“多头管海”到“协同治海”的转变,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人技协同,提升海上监管效能

  走进晋江市金井镇围头船舶集中停泊点,高清监控等设施一应俱全。渔民只需通过人脸识别系统即可完成出港报备,配合船舶管理站24小时专人值守,安全感得到了极大提升。

  据泉州市海洋与渔业执法支队渔政渔港执法大队大队长吴江峰介绍,2024年6月起,泉州市启动停泊点规范化整治,将原有123个“小、散、乱”停泊点科学整合为84个标准化停泊区,同步推行封闭式管理、高清监控、统一规划停泊区、网格化管理、人脸识别报备进出港、电子围栏等六大管控措施,扭转停泊无序等被动局面。在此基础上,全市建成33个标准化船舶管理站,形成“乡镇-船管站-停泊点”三级垂直管理链条,补齐管理链“最后一公里”。并按照“1人管50船”标准配备专职管理员,制定7项标准化流程,全面实现乡镇船舶“人、船、港”闭环管理,显著提升了海洋渔业安全生产水平。

  科技赋能是提升监管效能的关键。泉州在金井镇、石井镇先行试点,构建由固态全向雷达、远程光电设备组成的智能监控矩阵;为全市乡镇船舶100%安装北斗定位设备,实现对船舶动态的全天候、无缝隙监管;依托“警管协作”模式,建成4个“商渔共治联管中心”,整合海洋渔业、海事、海警等部门的监管数据,通过一体数字化船舶监管平台,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程”。

  2025年7月第六号台风“韦帕”来袭时,泉州市数字化船舶监管平台通过北斗定位、AI识别等技术,实时追踪全市乡镇船舶动态,对未按时归港船舶在5分钟内完成预警和联络,高效避免潜在风险,经受住了考验。

  民生为本,拓宽渔民转产之路

  在全面推进乡镇船舶整治过程中,泉州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渔民转产转业作为重中之重,通过“资金扶持+技能培训+产业引导”的组合措施,扎实推动退捕渔民“上岸有出路、生活有保障、发展有前景”,实现安全治理与民生改善双赢。

  根据“总量控制、分类管理,存量过渡、只减不增”原则,我市有序压减乡镇船舶数量,严控“三无”船舶,同步全力推动渔民转产转业。2024年10月,《泉州市乡镇船舶渔民转产转业工作方案》正式出台,对自愿上岸转产的船主给予资金补贴,协调金融机构为符合条件的首次创业的转产转业渔民提供贷款贴息,并依托本地滨海旅游资源优势引导发展休闲渔业、餐饮服务等特色产业。截至目前,泉州已为373位船主发放补贴917万元,提供贷款贴息200万元,有效缓解渔民创业初期资金压力。

  “没想到政府不仅给补贴,还帮我们找项目!”转产渔民老王在石狮市祥芝镇开海鲜餐厅,年收入比捕鱼时翻番。他的转型得益于泉州创新的“资金 + 金融 + 产业”三维政策包。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市高度重视转产渔民就业能力提升,积极开展“订单式”职业技能培训,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与渔民就业意愿。以惠安为例,越来越多转产渔民通过技能培训从渔场转战商场,依托渔港经济区、滨海特色旅游等资源自主创业,从传统捕捞转入养殖加工、电商直播、休闲旅游等领域,成为新“讨海人”。截至目前,泉州已组织渔业船员安全、水产养殖等培训263场,参与人次达6765人次,帮助渔民由“单一驾船”向“多技能就业”稳健转型。

  为实现“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泉州以“政府搭台 + 企业主导 + 渔民参与”为路径,政企联动搭建用工对接平台,累计推动企业提供就业岗位135个;乡镇政府结合船管站等建设,提供28个公益性岗位。同时,鼓励渔民以合作社形式实现抱团发展,晋江市成立由转产渔民自发组建的“渔民合作社”,通过集资购买合法渔船开展正规渔业生产,成功带动83名渔民实现稳定增收,探索出一条“渔民自治、规范发展”的新路径。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