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泉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战略部署,统筹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扎实推进科学增殖放流、渔业生态养殖和海洋执法监管,走出一条“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之路。
“泉州海洋”公众号推出海洋生态保护专题报道——《泉州:多措并举共护“安澜”,让江河湖海“年年有鱼”》,通过三个篇章讲述泉州如何统筹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下面,请看第二篇章《疏堵结合,重拳出击,打出资源保护组合拳》
政策只是方向远非终点,如何高举政策“火炬”,让资源保护举措落地生根,才是破题关键。
“海洋渔业资源保护既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更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意。”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渔业资源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统筹好渔业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相互促进、相互成就。”
为维护渔业生产秩序,保护渔业资源,近年来,泉州海渔部门持续开展“蓝剑”“亮剑”“一查两严管”等行动,清理取缔违规渔具和养殖设施,实施养殖尾水整治、海洋垃圾清理整治等行动,构筑起海洋资源保护的“天罗地网”。
据泉州市海洋与渔业执法支队有关负责人介绍,泉州市持续强化伏季休渔期执法监管,严厉打击涉渔违法违规行为。今年以来累计开展执法行动327次,出动执法人员1318人次,责令整改渔船167艘次,查处违规案件12起,清理拆除违规渔具800余件。同步加强涉海工程监管,检查海上在建工程69个次,整改环保隐患6处,查处海洋环境违法案件1起,处罚款293.85万元。
管控是手段,转型才是出路。泉州市以“往岸上走、往深海走”为路径,大力发展深远海养殖、远洋渔业和工厂化养殖,做强做优现代海洋产业,实现资源保护与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向深海要资源。泉州出台《泉州市推进深远海养殖和远洋渔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扶持措施》,首个深海养殖旅游平台“闽投惠安1号”成功拖航至惠安县风车岛海域;石狮高正育苗基地成功培育云龙石斑、龙胆石斑鱼苗等鱼苗,为深远海养殖提供优惠、高值品种;远洋渔船现代化改造全面提速,年内可实现满产达产。
向新型养殖要效益。通过稳步实施集约化、绿色工厂化养殖“五大行动”,全市已策划170个渔业结构调整项目,加快传统渔业向高值高效模式跃升;大力推广新型环保塑胶网箱和空心浮球,升级替代易造成海漂垃圾的传统木质渔排和泡沫浮球;投入3206.9万元更新改造422艘对资源破坏性较大作业方式渔船,进一步降低近海捕捞强度。
从“执法堵漏”到“产业疏解”,泉州正以疏堵结合的创新实践,打出“保护与开发”组合拳,让渔民端稳“生态饭碗”。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