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关于推进
五大特色渔业产业培育工作的实施意见
各县(市、区)、泉州台商投资区渔业行政主管部门
为全面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加快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指导意见》(农渔发〔2016〕1号)和《福建省“十三五”渔业发展专项规划》文件精神,继续推动渔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现代渔业,提升渔业整体水平,促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经研究,我局决定在“十三五”期间,重点推进渔港经济区、水产品精深加工、远洋捕捞、渔业养殖、休闲渔业等“五大特色渔业产业”培育工作,力争形成特色明显、产业聚集、竞争力强、辐射力大的特色渔业产业体系,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主要目标
到2020年,全市渔业经济总产值达374亿元,年均增长6.0%;水产品总产量128万吨,产值139亿元(占大农业比重的30%);水产品加工产量达到65万吨,产值130亿元,年均增长8%;淡海水养殖总产量稳定在35万吨并略有增长;渔民年人均纯收入超3万元,年均增长9.0%;推动崇武、祥芝、深沪、诚峰、东埔等5个现代渔港经济区的规划建设。
二、主要任务
(一)打造渔港经济综合体
按照省政府“富港兴渔”战略目标,重新整合全市沿海渔业资源和渔港建设布局。突出重点,全力推进崇武、祥芝、深沪、诚峰、东埔等五个现代渔港经济区建设,使之聚集更多的人流、物流、船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在实现以港兴渔、以港兴市上发挥重要作用。加快资金投入,加强渔港后勤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拓展渔港功能,逐步把泉州市5个省级试点渔港建设成为融渔船安全避风、渔货集散、渔业生产、加工贸易、运输补给、滨海旅游和休闲渔业等为一体的现代化渔业港口经济区。祥芝中心渔港重点发展海洋产业,构建集海洋捕捞、仓储物流、渔业休闲旅游等为一体的渔业产业链。深沪中心渔港依托泉州远洋渔业深沪作业区建设,大力发展远洋渔业,着力打造成融渔业防灾减灾、渔货集散、渔业生产、加工贸易、运输补给、滨海旅游和休闲渔业于一体的渔港经济区。崇武中心渔港依托崇武古城旅游、大港湾游艇建造资源,开发滨海旅游观光,打造崇武中心渔港经济区。诚峰一级渔港依托古诚文化旅游节,打造美丽滨海乡村旅游。东埔一级渔港突出鱿鱼产业特色,打造鱿鱼风情小镇,建设以冷链物流、生物科技、远洋渔业、对外贸易、渔文化展等为主要产业的现代化渔港经济区。
(二)培育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群
继续扩大冷链规模,支持企业开展水产品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实现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与上下游产品优化配置,促进养殖、加工、流通的融合发展。支持企业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开发水产品加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推动养殖产品精深加工、高值化加工及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引导企业增资扩能,更新技术装备、提升加工工艺,提高水产加工品的附加值,实现产业优化升级。扶持水产加工企业上市,加快龙头企业培育,推动阿一波、力绿、美味强、三源、亲亲等龙头企业为主的安海、东石等紫菜加工产业群;海百皇、明祥、味源等低值鱼虾类调理食品加工产业群;推动富鸿、正源、闽南、龙港、华丰等鱼糜加工产业群;推动泉港金燕、闽南琼脂、荣裕生物等琼脂、卡拉胶加工产业群。实施品牌战略,强化品牌培育与宣传推介,提升企业品牌的知名度、信誉度,推进水产品加工产业品牌运作,实现产业品牌化,引导水产企业、经营组织和单位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地理标志商标、福建省名牌产品和福建省著名商标。
(三)推进现代远洋渔业发展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扶持壮大海外渔业发展的精神,推进我市捕捞业转型升级,着力实施渔业“走出去”发展战略,使之成为我市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一支重要产业力量。积极培植远洋渔业龙头企业,提升远洋渔船船型与装备创新水平, 发展符合国际市场准入标准及双边入渔协议的新型专业化渔船,扩大船队规模,提高船员素质和专业技能,提升远洋渔业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公海渔业资源开发能力,重点拓展东印度洋、南太平洋、大西洋、北太平洋、西南大西洋等公海捕捞渔场。继续推进深沪远洋渔业基地建设,形成补给、装卸、维修、冷藏、流物、精深加工一体化的远洋渔业产业基地。鼓励企业与入渔国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加快推进海外远洋渔业基地建设,进一步开拓朝鲜、俄罗斯、马达加斯加、几内亚、桑给巴尔等国新渔场。
(四)推动现代养殖产业化
海水养殖方面,完善水域滩涂养殖规划,科学确定养殖区域,养殖品种和养殖密度,发展集约高效、生态养殖模式,建成一批高标准、现代化的养殖池塘、全塑胶渔排、工厂化养殖和封闭式循环水养殖基地。加快养殖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一批可看、可学、可推广的典型。巩固海带、紫菜、江蓠等传统藻类和多倍体僧帽牡蛎等优良贝类品种养殖规模,大力发展网箱养殖、生态围网、围堰精养、浅海筏养等养殖模式,推进现代渔业产业化进程。淡水养殖方面,充分利用我市内陆地区江、河、湖泊、小山塘、小水库的自然优势,大力发展适销对路、附加值高、低消耗低排放品种,提高养殖综合效益。拓展较大水面增殖和不投饵滤食类、草食类围网养殖,推广不锈钢淡水养殖设施,创建“生态有机鱼生产基地”。在德化、永春、安溪等内陆地区积极推进集中连片、设施完善、配套齐全标准化水产养殖池塘、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基地建设,引进鳗鱼、娃娃鱼、棘胸蛙等名优水产品规模化养殖发展。推广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稻田综合养殖。扶持永春湖洋溪黑脊倒刺鲃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促进保护区水产种群自然繁育。苗种培育方面,加强水产养殖新品种开发、良种选育和苗种繁育的创新能力建设,围绕我市主要养殖品种鲍鱼、青蟹、牡蛎、紫菜、对虾、棘胸蛙等,利用现代生物育种技术进行遗传改良,建立现代良种繁育研发体系,培育有特色的、多层次的苗种繁育体系,推进水产养殖良种化进程,确保水产养殖健康持续发展。
(五)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渔业
进一步发展我市自然环境条件和渔业资源优势,依托海洋文化、海洋资源等特色优势,重点建设一批休闲渔业经济圈,打造泉州海洋文化休闲旅游基地,形成以沿海岸线、岛屿为基础,传统渔业资源、文化为特色,渔港风景旅游区及水乡渔村为重点的休闲观光渔业发展格局。加快渔业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积极融入闽南旅游经济圈,借助海丝起点城市、东亚文化之都品牌效应,加大对外推介,突出产业联动,充分发挥渔业三产整体经济效益,培育休闲渔业产业。配合市民休闲需求,开展海上娱乐、休闲、垂钓、观光、体验渔村文化与生活,品尝海鲜于一体的产业。鼓励渔业企业、行业组织、电商等投入资金建立休闲渔业特色旅游网络平台,整合“水乡渔村”、休闲海钓示范基地、休闲渔业企业,为广大游客和用户提供便捷的休闲渔业旅游信息查询、导引、订购等信息服务。
(一)突出转型升级
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科学转变渔业发展方式,突出品牌渔业、智慧渔业、生态渔业等特色现代渔业发展,协调好量的增长与质的提高之间的关系,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大力发展渔业产业化经营,推动现代渔业园区建设,增强科技对产业的支撑能力。
要加快发展新型渔业产业,推动渔业从养殖、捕捞等传统生产领域向加工流通、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生态修复、生物医药等领域拓展,注重开发渔业的观光休闲、生态服务、文化传承等功能,延伸渔业产业链,促进渔业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提升渔业价值链。
要充分运用我市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的契机,推进实施渔业“走出去”战略,提高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能力,有序推进远洋捕捞和境外远洋渔业合作,进一步增强远洋渔业竞争力。
要坚持生态优先,合理开发和利用渔业资源,积极养护水生生物资源,推广循环水养殖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发展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碳汇渔业和深海网箱养殖,统筹好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推进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实现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要加大渔业保障体系建设力度,加快培育渔业经济合作组织,加强带头人和实用人才等新型渔民培养,为现代渔业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要推进渔区渔业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渔民生产生活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局成立推进“五大特色渔业产业”培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局机关相关科室、局属单位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各县(区、市)海洋与渔业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推进“五大特色渔业产业”培育对我市现代渔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意义,将其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并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保创建工作有条不紊、扎实开展、落实到位、取得实效。
(二)实施项目带动
各县(区、市)要围绕“五大特色渔业产业”,指导帮助企业策划生成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建立项目储备库。充分利用中央和省级、市级海洋经济发展资金、现代渔业发展资金等专项财政资金,优先支持“五大特色渔业产业”项目建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三)创新运作机制
各县(区、市)要创新“五大特色渔业产业”培育工作运行机制,建立部门推动、科研支撑、龙头带动、业界广泛参与的联动机制。要创新科研机制,整合行业资源,以供给侧改革思路,培育一批以三产带动一、二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
(四)加大宣传力度
各县(区、市)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新媒体等,宣传“五大特色渔业产业”培育工作的新亮点、新成效,扩大全产业链的影响力。要组织相关企业参加渔博展等商贸交易平台。要积极主动宣传地域性品牌和企业培育的驰名商标、名牌产品等,提升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全力打造成泉州特色渔业产业。
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
2017年7月12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