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党支部2023年12月份学习安排及学习内容摘要
时间:2023-12-29 17:04 浏览量:

  学习内容:学习《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2023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会”综述》

  学习单位:党小组

  学习时间:12月29日

  学习地点:C906室(第一党小组)、C402(第二党小组)、C427(第三党小组)

  一、学习《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

  李海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当前,数字化和绿色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已成为全球发展的重要主题。推动生态环境智慧治理,推进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数字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趋势

  生态文明建设覆盖面广、综合性强,涉及价值理念、目标导向、生产和消费方式等多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推进数字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有效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协同性,推动形成科学高效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拓展生态环境治理的方法和路径。

  作为一种生态环境治理方式,数字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将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有机嵌入生态文明建设,在数字化与绿色化的深度融合中,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建设数字生态文明,重点在于统筹好数字化和绿色化的关系,推动二者相互促进、协同发展。推进数字化建设,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发现数据背后的规律,充分释放数字技术在生态环境治理效率提升、技术改进、手段优化等方面的叠加、聚合、倍增效应,能够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重要引擎,有助于达到高效、可持续的生态环境治理效果。推进绿色化发展,是建设数字生态文明的应有之义。通过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重点解决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损害等问题,使资源、生产、消费等要素相匹配相适应,有利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同步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生态环境智慧治理水平显著提升。今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将“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作为2025年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目标,为新一代数字科技助力生态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推进数字化与绿色化深度融合过程中,我国全链条能源消耗显著降低,生产效率和能源效能不断提升,绿水青山的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得到持续发挥。同时也应认识到,目前我国数字生态文明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据标准规范体系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以及数字生态文明人才培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要更加注重运用数字技术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方式,不断推动数字化与绿色化深度融合,以数字化引领绿色化,以绿色化带动数字化,重点加强生态环境大数据采集、适配、重构、共享,通过数字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充分释放生态环境治理的潜力和活力,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强劲动能。

  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强劲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为精准识别、实时追踪环境数据和及时研判、系统解决生态问题提供有力技术支撑,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强劲动能。

  有效提升生态环境智慧治理水平。建设数字生态文明,将生态环境数据融入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不断加强机器学习和训练,不仅有助于更加科学地分析生态环境历史演变过程,而且能够在污染警情预报、持续时间预测、减排效果预判中,为及时研判、系统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重要决策参考,推动决策过程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转变,让生态环境治理更“聪明”。例如,在长江大保护中,相关部门通过构建“从青海到上海”的全流域生态环境天地一体化监管监测网络,搜集和整理长江流域海量生态环境数据,研发和集纳水质诊断、预测预警、污染溯源、情景模拟等多项功能,建立起“数据采集与治理—数据挖掘与模拟—虚拟可视化—污染溯源分析—智能辅助决策”的水环境数字化管理业务体系,为实现“一江碧水向东流”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

  推动生态环境治理向协同化转变。过去一段时间,由于生态环境数据信息在区域、部门、单位之间共享不够,导致生态环境治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碎片化现象,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治理中“反复治理、治理反复”的问题较为突出。建设数字生态文明,建成生态环境数据“一张网”,有助于打破数据壁垒,实现数据互联,夯实生态环境治理范式从切块式、片段化向协同式、整体性转变的数据基础。比如,在重污染天气应对中,遵循整体性、全过程协同治理总方针,推动有关政府部门、不同科研机构、不同学科领域基础数据共享,针对重点区域与重点问题开展协同攻关,科学提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时间表与路线图,为实现“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提供支撑。

  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步伐。以新一代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推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数字化赋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1+1>2”的效能。智能制造技术强化制造业企业工艺、制造、物流等各环节的数据分析能力,降低产品制造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智慧能源系统发掘能源生产、传输、分配、存储等各个环节的数据价值,实时监测和调整能源发电情况,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智慧城市通过建立绿色生活碳普惠平台,将个人减排量计入个人碳资产,将无形的绿色行为转化为有形的绿色价值。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紧跟世界科技发展趋势,拥抱数字技术,进一步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的内生动力,让经济社会发展含绿量更高、含碳量更低、含金量更足。

  深度推进数字技术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应用

  建设数字生态文明可重点从平台构建、数据挖掘、数智融合、政策保障等方面协同发力,形成“一张网”“一张图”,研发数据价值挖掘算法,推进数字技术在生态环境领域的深度应用,发挥好数字生态环境科技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

  健全天空地立体智能感知“一张网”。信息的采集和传输是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当前,要做好数字生态文明基础设施建设的顶层设计,构建生态环境天空地立体化多源监测感知网络体系,强化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地面自动监测站、水下机器人、物联网等大数据采集技术的应用,不断拓展监测的准确度和时空广度,构建起覆盖大气、水、土壤、生态、海洋各类环境要素的多手段综合、响应快速的监测网络,实现生态环境要素全域监测感知。加强适应智慧决策和绿色发展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生态环境数据安全快速流通的“信息高铁”,为快速精准利用数据打好基础。

  形成全国生态环境数据“一张图”。数据是建设数字生态文明的要素,但碎片化数据并不能发挥出数据的价值。加快生态环境数据的汇集工作,一方面需要推动生态环境数据汇集交流,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与监控数据及其关联信息跨层级贯通和跨部门共享。全面汇集环境质量、污染源、排污口、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等环境数据,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推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精准治理、整体改善,让数据“跑”出大价值。同时,强化同自然资源、水利、气象、能源、农业、林业、交通等领域的数据联通,推动多源数据融合。另一方面需要紧紧牵住标准这个牛鼻子,健全生态环境数据采集、融合、分类、共享、应用的标准规范体系,并积极推动制定生态环境领域数字化的国际标准,为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全球生态文明贡献中国标准。

  研发海量数据价值挖掘算法。模型是打开数据宝矿的金钥匙。要充分利用扩展现实、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加强大模型模拟,形成对生态环境演变及污染成因更为全面科学的认知,为科学决策、精准治理提供多维度的数据分析、预警预报、溯源研判手段。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可视化等技术,加强环境数据智能化感知与共享、融合与推演、表征与表达等数字技术的研发,为生态环境监测与预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多介质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固废减量与资源化、新污染物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等重点领域注入智慧基因,不断丰富数字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场景。

  推动数字技术嵌入环境治理全过程。数字技术与环境治理的深度融合,极大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突破信息时空限制的优势,畅通跨地域、跨层级、跨部门的互动渠道,集聚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的力量和智慧,推动形成网络化、开放性的多元协同治理格局,把数字技术贯通于监测评估、监察执法等生态环境全业务、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工作中,提升环境治理效能。以生态环境治理数字化转型优化引领绿色发展,促进钢铁、煤电、化工、建材等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降低全链条能耗物耗,促进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

  打好政策、人才、投入组合拳。不断完善有利于数字技术和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的政策体系,拆除环境治理侧和科技供给侧之间的藩篱,打造生态环境领域重大数字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的创新环境。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研究,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加强数据开放共享。培养和引进兼具数字技术与生态环境领域专业知识的复合型跨界人才,形成立体化、高水平的生态环境数字技术人才梯队。构建有利于数字生态文明核心技术突破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市场化多元投资模式,加大对生态环境领域数字化战略前沿、应用基础研究等方面的支持。

  (作者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

  (来源:《人民日报》)

  二、《“2023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会”综述》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2023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新征程上,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悟其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在深学细悟笃行中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3年10月19日至20日,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办的“2023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会”在湖南长沙召开。研讨会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主题,围绕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深入开展理论研讨和实践交流。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出席主论坛并讲话,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出席主论坛并致辞。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及有关地方和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会议。现将研讨情况综述如下。

  一、深刻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与会同志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统完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就其主要方面来讲,集中体现为“十个坚持”,即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进一步深刻指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四个重大转变”,明确要求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五个重大关系”。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系统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政治品格。与会同志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充分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坚持和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表明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彰显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政治优势;明确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构建起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价值体系,体现了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内含一系列明确政治规定,划定明确政治责任,提出明确政治要求,树立明确政治纪律,将党的政治意志和政治规矩嵌入生态文明建设,构筑起权责分明、权威高效的行动规范和落实体系。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特质。与会同志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彰显了对历史负责、对民族负责的政治担当,揭示了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体现了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的根本立场,蕴含了综合施策、系统治理的科学方法。这一重要思想既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观,运用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生产和生态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认识;又吸收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重要思想着眼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彰显“法治兴则国家兴”的法治理念,既包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原则,也体现习近平法治思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理论深化和实践运用。这一重要思想必将在指引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发展、持续丰富、更加完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四个重大转变”,既是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巨大成就的全面总结,又是对新时代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的高度凝练;提出了新征程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五个重大关系”,是我们党总结新时代10年的实践经验、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四个重大转变”、“五个重大关系”与“十个坚持”构成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新阐释、新发展。

  二、深刻认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史无前例的力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新时代10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措施和行动坚决有力,人民群众感受生态环境变化直接真切,全球环境治理贡献国际社会普遍认可。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足迹遍及神州大地,对生态文明建设念兹在兹,倾注巨大心血。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各地区各部门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一组组生态之变的数据、一幅幅环境之美的画卷,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伟力。

  与会同志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理论意义、实践伟力、创新品格,拓展了科学研究新领域。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研究其理论体系、方法体系、实践体系,自觉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争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研究诠释者、人才培养者、忠实践行者、有力传播者,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

  三、深刻把握美丽中国建设重大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立足未来5年和到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系统部署了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等重大任务,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与会同志一致认为,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努力绘就美丽中国新画卷。

  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与会同志认为,建设美丽中国,要深刻理解和贯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个基本原则,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深刻理解和贯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这个宗旨要求,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深刻理解和贯彻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这个重要任务,在高水平保护上下更大功夫,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在绿色转型中推动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深刻理解和贯彻系统观念这个工作方法,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深刻理解和贯彻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这个改革目标,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同时要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深刻理解和贯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个根本保证,更加自觉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继续发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利剑作用,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落地。

  (来源:《求是》)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