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qz00123-3000-2025-00013
    • 备注/文号:泉海渔函〔2025〕28号
    • 发布机构: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
    • 公文生成日期:2025-07-15
    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关于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20251056号提案的答复意见
    时间:2025-07-15 17:34

    古宏颖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泉州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道路上做好“海”的文章的建议》(第1056号)收悉。衷心感谢您对我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我局高度重视您的建议,会同市文化旅游局、科技局及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深入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坚持“向海图强”,夯实海洋经济产业基础

      泉州是海洋大市,海域面积1.1万平方公里,海岸线541公里,水产资源丰富。近年来,我局以建设“海上泉州”为统领,推进渔业产业转型升级。一是编制《泉州市“十四五”海洋强市建设专项规划》,支持石狮市和晋江市发挥渔港和港后区产业优势,创建国家级渔港经济区。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如鲍鱼、牡蛎吊养),培育“泉州鱼丸”“崇武鱼卷”等区域公用品牌,支持企业拓展预制菜、海洋生物医药等高附加值产业,推动全链条增值。2024年全市水产品总量达114.93万吨,产值172.55亿元。二是建成启用全省首个由院士牵头的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中试平台——泉州海洋生物产业研究院。加快推动惠安、晋江深远海养殖平台落地投产,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三是推进以创建国家级渔港经济区为抓手,加快海洋产业园区建设,并将现代渔港建设与城镇建设、产业集聚紧密结合,建设区域产业结构平衡、层次较高、辐射效应明显的港产城一体化沿海现代渔港经济区。

      二、聚焦“共同富裕”,激活海洋文旅内生动力

      为延伸渔业产业链条,转变渔业经济增长方式,我市积极推动休闲渔业产业建设,丰富渔业休闲内涵,打造休闲渔业精品工程。一是依托“水乡渔村”资源优势,促进渔旅融合发展,拓展渔业文化内涵,积极打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休闲渔业基地。2024年我市休闲渔业产值33490.64万元,同比增长9.70%,接待人数1362650人,同比增长8.04%。二是为沿海转产转业渔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推进渔业互助保险全覆盖,惠及渔船1400余艘。支持泉州师范学院、泉州海洋职业技术学院、泉州海事学校、泉港航运职校加大涉海人才培养力度,每年培训各类涉海人才超4.5万人次。

      三、守护“碧海银滩”,厚植海洋生态保护底色

      以“增绿”“护蓝”为重点,加强海洋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打造海上“绿水青山”。一是划定并严守滨海湿地、红树林等生态保护区,严控围填海项目审批,2024年,增殖放流鱼虾贝苗4.26亿尾,逐步修复近海生物资源。二是严格实施伏季休渔制度,今年我市共有2043艘渔船参与伏休,其中包括327艘钓具渔船自愿申请参与伏休,强化海上作业钓具渔船监管,有效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实现捕捞强度与资源再生平衡。三是加强对泉州湾河口湿地、红树林保护区和海岸线、无居民海岛、海域的巡查,重点强化对湄洲湾海底油气管道、金门供水海底管道、重点工程用海项目等周边海域的监管,建立在建海洋工程项目线上检查机制,定期通过施工记录和现场图片掌握工程进度和海洋环保措施落实情况,并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开展高频率的监管工作。

      再次感谢您对泉州海洋经济与文旅事业的建言献策!我局将持续强化与政协委员的沟通协作,共同谱写“海韵泉州”乡村振兴新篇章。恳请您继续监督指导!

      领导署名:王金健

      联 系 人:朱亮

      联系电话:22281302

      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

      2025年7月15日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文字解读
    图片解读
    视频解读
    访谈解读
    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