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qz00123-3000-2024-00011
- 备注/文号:泉海渔函〔2024〕32号
- 发布机构: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
- 公文生成日期:2024-07-25
答复类型:A类
陈永福委员:
《关于推进我市海洋经济发展的建议》(20241140号)由我单位会同市教育局、资源规划局、金融监管局、财政局、科技局、人社局,税务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泉州监管分局办理。现将有关情况汇总答复如下:
一、加强规划引领,绘就海洋经济发展新蓝图
(一)谋划海洋强市“蓝图”。编制《泉州市“十四五”海洋强市建设专项规划》,构建海洋经济产业“一湾三环多区”发展格局,推动海洋主要产业协调发展。面向蓝色高端产业,发挥优势,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做大做强一批海洋特色园区、海洋龙头项目,带动海洋优势产业集群发展。
(二)开展专项规划编制。2022年,编制《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22-2030年)》和《泉州市深远海养殖发展规划》,系统布局海上牧场、海洋药物、海洋生物制品、海洋健康食品、预制菜和初加工等5大领域。2023年,启动海水养殖水域滩涂规划修编,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养殖区,优化海水养殖产业布局,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施渔港建设“2224”战略,谋划至2025年创建2个国家级渔港经济区,打造全国现代渔港管理示范区。
(三)加强项目策划。围绕产业链发展的短板弱项,以建设高水平现代化渔港为依托,策划实施国家级渔港经济区项目,靠海一侧发展深远海养殖,靠岸一侧发展加工利用。2023年成功争取中央、省级补助资金7.07亿元,其中国家级渔港经济区获得中央财政补助2亿元,带动项目总投资12.32亿元,有效牵引“港产城旅”和渔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功争取获批第三批国债项目暨泉州市海洋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工程项目,总投资估算9357.63万元,有力提升我市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能力。
二、推动转型升级,打造更高水平建设“泉海粮仓”
(一)拓展深远海养殖。实施“百台千箱”计划,出台政策对深远海养殖设施按中央补助标准的30%给予叠加补助,计划投放深远海养殖设施平台300台、抗风浪网箱2000个,全部建成投产后产值将达1300亿元。目前,石狮高正深远海养殖项目已完成45口深水抗风浪大网箱建造,260万尾大黄鱼已陆续上市销售;“闽投惠安文旅1号”6万方养殖平台已基本完成主船体结构建造,预计9月份交付使用。
(二)坚持绿色发展。成功培育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2个、国家级水产良种场1家(全省首家)。一是开展海上养殖设施升级改造,累计拨补3060万元,完成15.31万平方米塑胶渔排网箱改造,完成2.12万亩塑胶养殖浮球改造。二是认真落实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全力推动“减船转产”,目前全市近海作业渔船总功率45.15万千瓦,比2021年初减少4.24万千瓦。投入补助资金1278万元,改造老旧、木质和对海洋渔业资源破坏性较大的作业方式渔船。三是大力实施渔业结构调整,落地实施工厂化养殖、立体综合养殖、良种场创建等110个重点项目,计划利用2年时间推动水产养殖业向高值、高效、绿色转型。
(三)促进渔旅融合。充分利用我市古城海丝遗存、渔港风光、渔业文化等丰富资源,培育省级“水乡渔村”休闲渔业示范基地32家。“围绕“水”主题做足“渔”文章,绘制全市“水乡渔村”自驾游、家庭游、亲子游等旅游路线图,大力发展“渔业+文化”“渔业+旅游”“渔业+消费”,实现既卖“海产”又赏“海景”的产业融合。同时,还借助深海养殖开发海洋文旅新业态,“闽投惠安文旅1号”养殖平台集智慧渔业、深海养殖、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可开展海上休闲、垂钓、餐饮及海水养殖等活动。通过推动渔旅产业深度融合,2023年全市休闲渔业产值30528.34万元,同比增长53.73%。
三、强化平台赋能,激发海洋经济创新动能
(一)打造招商园区平台。坚持项目为王,把招商引资作为落实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主抓手,结合盘活利用低效用地试点,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等工作,推动海洋产业园区孵化成形、滚动发展,先后培育“泉港峰尾渔业文化产业园”“石狮市海洋生物医药园”“晋江市经济开发区海洋食品产业园”“南安洪梅预制菜产业园”“惠安县螺阳冷链科技产业园”等一批现代海洋产业园,为海洋经济项目招商落地提供入驻承接载体。
(二)锻造科技创新平台。成功招引中国海洋大学泉州海洋生物产业研究院签约落地,建设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的高水平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实现我市高水平海洋研究院所“零”的突破;建成华侨大学“台湾海峡抗血栓纤溶酶基因库”、泉州师院海洋藻类活性物质制备与功能开发实验室和近海资源生物技术实验室(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福州大学晋江科教园“海洋工程研发中心”,有力提升海洋生物产业综合实力;成功举办第二届福建省海洋文化论坛(配套13个子项目),对接签约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并聘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戴民汉、中国工程院院士薛长湖等国内知名院士专家担任我市海洋经济产业首席专家,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跨越发展。
(三)构建数字化平台。聚焦智慧海洋建设,策划开发近海养殖全流程监管溯源平台,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二维码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养殖全过程进行信息化监管,建设智慧型海洋牧场。开发“泉渔通”渔船进出港报告管理系统、天通应急指挥卫星电话、北斗示位仪(定位终端)建设、高通量宽带入海、插卡式AIS等智能化、信息化项目,实现海上生产全过程的数字化、可视化、精准化管理,提升渔业监管智慧化水平。
四、加强人才培养,壮大海洋经济人才队伍
(一)鼓励高等院校培养涉海人才。目前,我市有泉州海洋职业技术学院、泉州师范学院、泉州海事学校、泉港航运职校等高校、中职学校开设海洋技术、航海技术、海洋工程装备技术等涉海相关专业,在校生近4500余人。泉州师范学院的航海技术专业为省级高等学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泉州海洋职业学院的航海技术专业群入选福建省高水平专业群和“泉州市产教融合特色专业”,国际船员学院获批为福建省首批高职院校产业学院试点项目;学校拥有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批准的24项培训资质和海上交通安全技能培训资质,每年各类培训量超过4.5万人次,稳居全国前列,累计为社会输送人才超过15万人,已成为海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二)积极开展人才培训工作。一是推进职业技能提升工作,鼓励城乡各类劳动者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对取得培训结业证书、专项能力证书、技能等级证书的给予补贴。二是实施知识更新工程,组织开展海洋、经济等继续教育培训班,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2023年,开展“生态养殖产业现状与前景趋势”普通培训班及“海洋命运共同体与海洋发展”高级研修班等班次,100多人参加培训。
五、鼓励产学研对接,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一)加强海洋产业科技攻关。科技局立项支持“插卡式AIS船载终端研发与产业化”、“新型鱼卷产品研发及工业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虾蟹类集约化养殖”等科研项目20项,“新型鱼卷产品研发及工业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批省级科技特派员后补助项目;“海带红曲保健醋关键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获批省级星火项目;推荐“海洋渔船通导与安全装备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等4个项目获批福建省科学技术奖。将“食品加工和海洋生物领域”列入揭榜挂帅重大技术需求,筛选出“即食休闲鱼糜制品品质提升关键技术”(晋江闽南水产开发有限公司)、“利用海洋甲壳素资源全酶法生产高纯度N-乙酰神经氨酸产业化技术”(石狮市华宝海洋生物化工有限公司)2项列入揭榜挂帅发榜项目,给予立项补助科研经费共400万元。
(二)加强海洋科技交流对接。连续多年组织涉海单位、企业赴青岛参加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50场次,组织走访中国海洋大学、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海洋科技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等国家重点大学和科研院所,邀请四川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等海洋生物专家深入30多家企业开展服务,促进企业与科技、人才等方面需求对接500多项,成果转化推广30多项。
六、加大政策扶持,助推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推动市级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渔业发展专项资金补助从“惠而广”转向“专而精”,2024年,市财政列支3150万元,重点扶持远洋渔业、海洋新兴产业和海洋科技等产业。与金融机构联合单列30亿信贷资金专项支持涉海涉渔企业贷款,最低贷款利率可优惠至基础利率下调50个基点。
(二)完善海洋保险体系。市级财政对参加渔业互助保险及水产养殖台风指数保险的单位及个人,在原有省级、县级财政补贴保费的基础上,给予相应比例的叠加补贴。积极引导保险机构推出与海洋经济有关的保险产品,保障渔船作业过程发生自然灾害、火灾爆照和碰撞发生的责任,以及针对渔业过程中发生的人员伤亡。2023年度,全市渔船保险1491单,提供风险保障32.4亿元;共收取渔工与渔业互保相关保费3070.31万元,提供风险保障139.82亿元。
(三)支持涉海企业挂牌上市融资。大幅度提高市县两级上市奖励至2700万元,市政府与深交所、北交所签订战略协议并设立泉州服务基地,在全省率先建设市县联动、跨县域协作的企业上市服务咨询线上平台,为涉海企业提供“一站式”咨询、协调、调度服务。将涉海企业飞通通讯纳入省级、市级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进行重点培育,推动证监会公众公司司、福建证监局、北交所专家到企业现场指导加速上市。
下一步,我局将结合您的建议,积极协同各有关部门,立足海洋资源优势和海洋经济发展实际,推动海洋与渔业工作再上新台阶,为海洋强市建设贡献更多蓝色力量。
(一)紧抓重点产业发展。落实《泉州市“十四五”海洋强市建设专项规划》全面推进“海洋强市”建设。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推进惠安、石狮、晋江、泉港、台商区等深远海项目尽快落地,快速壮大深远海养殖规模。加快打造“海上养殖一张图”,为海上养殖监管提供技术支撑。开展养殖尾水整治标准化专项行动,创建排放标准、生态优美的养殖环境,推进渔业绿色发展,打造渔旅融合新业态。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海洋生物产业研究院挂牌运营为契机,在石狮策划举办一场全省乃至全国性的海洋生物技术成果展会,同步举办项目对接会,聚焦海洋生物资源产业链空白和企业关键技术需求进行精准招商。利用青岛渔博会、深圳海博会等国际性展会,积极参展并召开海洋经济产业专场招商会,嫁接国际平台和资源,狠抓项目对接招商。高规格、高标准推进海洋经济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筑巢引凤。
(三)加快渔港规划调整建设。加快实施“2224”战略(建设2个综合渔港经济区、2个远洋渔业港区、2个对台贸易渔港、4个特色渔港),指导石狮、惠安做好第二批国家级渔港经济区方案编制,争取今年接续创建国家级渔港经济区。加快建设泉州市海洋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工程,有效提升我市海洋防灾减灾能力,保障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加快完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对海洋产业的科技经费投入,尤其是加大对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持续引导海洋企业开展更深入科技研发工作,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支持海洋相关领域科研项目研究。发挥泉州海洋生物产业研究院、海洋生物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用,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等。支持泉州海洋职业技术学院、泉州师范学院、黎明职业大学等优化专业设置,培育涉海人才。
(五)做好海洋产业财税金融服务。调整优化专项资金支出结构,支持我市海洋经济发展,聚力打造海洋强市。持续督促辖区保险机构加强与相关部门合作,进一步推动海洋牧场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加大宣传力度,优化服务方式,为渔民提供优质的承保理赔服务。立足税收职能,严格贯彻落实各项税费支持政策,持续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优惠政策的知晓度,保障优惠政策落实落细,为我市海洋牧场建设营造良好税收营商环境。
领导署名:蔡茂庆
联 系 人:洪婧妮
联系电话:22281505
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
2024年7月25日
(此件主动公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