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qz00123-3000-2023-00023
    • 备注/文号:泉海渔函〔2023〕18号
    • 发布机构: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
    • 公文生成日期:2023-07-14
    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关于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20235025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 时间:2023-07-14 11:27

    许金升委员:

      《关于推进蓝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20235025号)由我单位会同资源规划局、工信局、科技局、文旅局、发改委办理。现将有关情况汇总答复如下:

      泉州市海域面积11360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度498公里,为蓝碳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近年来,泉州市立足海洋资源优势,培育蓝色经济增长新动能,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海洋产业绿色发展上持续发力,坚持走与生态环境相融互促的现代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助力“海上泉州”建设。

      一、加强顶层规划设计

      (一)正在组织编制《泉州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强生态系统碳汇基础支撑。提出要依托国家、省、市建立的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体系,开展海洋碳汇本底调查和储量评估,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碳汇成效监测评估。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碳汇基础理论、基础方法、前沿颠覆性技术研究。建立健全能够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积极推动碳汇项目参与碳排放权交易。

      (二)《泉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泉州市发展海洋经济新的建设思路。要大力建设“海上泉州”,依托国家中心渔港和一级渔港,打造祥芝、崇武、深沪、诚峰四大渔港经济区,带动周边渔镇、渔村繁荣发展,打造小城镇渔业经济辐射圈。培育壮大现代化远洋渔业企业,有序推进远洋捕捞业,鼓励发展境外养殖业,继续完善深沪远洋渔业通关作业区设施建设,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装备先进、配套完善、管理规范的远洋渔业产业体系。同时,要做强做优船舶修造、海工装备、海洋能源、临海重化、海洋生物制品等产业,培育海洋生物、海水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支持创建省级海洋产业发展示范县(市、区)。

      (三)《泉州市“十四五”海洋强市建设专项规划》中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环保产业、抢占海洋碳汇制高点,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编制《深远海养殖发展规划(2021-2030)》,谋划推动新一轮深海养殖空间,突破我市水产养殖业新赛道。规划投放深远海养殖设施平台360台、抗风浪网箱2000个。编制《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22-2030年)》,系统布局海上牧场、海洋药物、海洋生物制品、海洋健康食品、预制菜和初加工等5大领域。

      (四)出台《泉州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专项规划》、《关于加快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快小岞生活艺术岛、崇武半岛、八仙过海(二期)、十里黄金海岸、深沪—围头湾等项目建设,推进惠屿岛、大坠岛、大佰岛等旅游开发,鼓励滨海运动俱乐部和海洋运动基地建设,做优滨海旅游度假产品。”。

      二、培育壮大蓝碳产业

      (一)组织策划海洋经济重大项目。2022年,市发改委组织申报纳入福建省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共52个、总投资922.64亿元;2023年继续组织申报纳入福建省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共55个、总投资1008.30亿元。同时,建立海洋重点项目分析调度机制。按照全省海洋重点项目分析调度机制,严格执行“一旬一跟进”“一月一通报”“一季一分析”“半年一总结”的工作机制,加强研判分析,紧盯目标,及时梳理提出并向省上报送需协调解决的重大问题,有力推进一批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开展碳汇生物养殖。鼓励沿海地区充分挖掘利用规划内可养未养海域,开展海带、紫菜、三倍体牡蛎吊养和贝类底播养殖,提升我市渔业养殖生物固碳水平。2022年,泉州市贝类养殖面积9476公顷、产量34.44万吨,其中,牡蛎养殖面积5355公顷、产量28.1万吨,鲍养殖面积589公顷、产量3268吨,蛤养殖面积1997公顷、产量3.13万吨,蛏养殖面积1213公顷、产量1.76万吨;藻类养殖面积1897公顷,产量2.58万吨,其中,紫菜养殖面积1170公顷、产量8248吨,海带养殖面积516公顷、产量1.49万吨;为我市提供了丰富的碳汇生物储备。

      (三)大力支持绿色水产养殖。一是推进规模化养殖和“渔+旅”融合发展。石狮市启动深海养殖项目,建设网箱养殖和筏式养殖,首期拟用海面积达628.3公顷;惠安县开展深海智慧渔旅养殖项目、大港湾开放式养殖项目,用海面积合计140公顷,可对我市碳汇渔业建设发挥试范效应。二是推广高值鱼类养殖。依靠水产种业科技创新,大力推广“绿盘鲍”、三倍体牡蛎、云龙石斑等多个创新品种,增加水产良种覆盖率,进一步提升水产养殖单产,以优良品种带动水产养殖业提质增效。鼓励引导养殖户换养高值品种,因地制宜发展海参、石斑鱼、对虾、鲍鱼、光鱼、娃娃鱼、棘胸蛙等特色养殖,增加优质水产品供给,有效促进渔业增产、渔民增收。积极探索稻渔综合种养,高效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发展稻鱼、稻虾、稻螺等种养模式,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

      (三)策划推广海丝文旅项目。台商投资区八仙过海项目投资80亿元,一期项目建成,欧乐堡海洋王国乐园开业,引入水下剧场、欢乐海洋剧场、俄罗斯大马戏、幻影秀等演艺项目,已成为集珍稀海洋极地动物繁育展示、亲子游乐设备体验、特色演艺表演、海洋科普研学、观光度假、食宿服务于一体的大型海洋主题乐园。泉州八仙过海欧乐堡景区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惠安深化惠女文化休闲体验游,惠安“问海”文创园、大岞惠女风情园、半月湾民宿集群等引入文创艺术、观光民宿、咖啡休闲、摄影观光、民俗体验等业态,已成为泉州滨海旅游打卡地。陆续策划开展“探见泉州”“世遗泉州推荐官”抖音挑战赛、“宋元中国看泉州”网络大V探秘体验等新媒体事件营销,话题播放量超6亿次,多个主动策划的热点事件登上热搜榜。其中,兔年蟳埔“簪花兔”等嘉年华艺术装置火爆出圈,全网曝光超3亿次。石狮橘若民宿、古浮湾、鸿山哨所公园等景点也深受年轻族群欢迎;惠安崇武古城、潮乐村推出渔歌演唱、古汉服体验、惠安女服饰体验、夜游水关灯光秀等,让游客体验深度游乐趣。

      三、鼓励蓝碳产业聚集发展

      (一)支持发展渔港经济。全市已有多个渔港工程启动用海审查报批,其中晋江东石白沙二级渔港、石狮祥芝渔港提升改造项目、惠安辋川后任三级渔港工程获得用海批复;石狮东店一级渔港、泉港诚平二级渔港完成用海审查报省自然资源厅审核审批;惠安杜厝二级渔港提升改造项目、晋江围头一级渔港工程取得用海预审意见,有力保障我市渔港经济发展。指导晋江市、石狮市分别以深沪中心渔港和祥芝中心渔港为依托,创建国家级渔港经济区,目前晋江市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已获批,获得中央补助资金2亿元。

      (二)打造海洋经济特色园区。一是成立泉州市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市工业园区办,全力推进园区标准化建设工作。坚持以项目化清单化推动园区标准化建设,2023年滚动推进92个园区标准化建设项目,支持石狮建设生物医药园,重点推进海洋生物医药、医药器械等产业发展。二是出台政策促园区发展。出台《实施工业企业培优扶强若干措施》支持包括海洋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对当年度新增纳入省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年报库的企业,由受益财政给予每家3万元配套奖励。出台鼓励企业入园八条措施。市县两级配套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推动海洋产业入园发展,支持企业“搬家”入园购置新设备,撬动工业投资,形成增量产出。三是落实市政府《泉州市机械装备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着力培育引进发展海上采洗矿平台、自升式钻井平台、海洋工程作业船和辅助船、海洋钻采设备等海工装备产业,支持晋江、石狮、惠安、泉州台商投资区等沿海地区,依托岸线资源优势,合理利用园区(基地)载体集聚功能,大力引进相关产业企业入驻。

      四、加强蓝碳产业科技创新

      (一)实施蓝碳相关产业科技攻关。2022年,市科技局立项支持“几种红树植物幼苗的适生性及幼苗快速培育技术研究”、“近岸海域污染监测的多光谱激光诱导荧光雷达关键技术”等一批蓝碳科研项目,补助科研经费120万元。“海带红曲保健醋关键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获批省级星火项目,补助经费20万;“海洋渔船通导与安全装备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等4个项目获批福建省科学技术奖评审。开展海洋生物科技“揭榜挂帅”重大技术需求征集。发布《泉州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征集2022年“揭榜挂帅”重大技术需求的通知》,结合“揭榜挂帅”技术需求征集要求、现场调研、专家推荐排序建议,将晋江闽南水产开发有限公司“即食休闲鱼糜制品品质提升关键技术”列入今年“揭榜挂帅”重大技术需求榜单予以发榜,项目补助资金200万元。

      (二)加强科研院所引进。主动对接大院大所,柔性引进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为企业提供中试放大、新产品研发、工艺优化、技能培训等多元化服务。与中国海洋大学共建的泉州海洋生物产业研究院于2023年1月正式签约落户石狮,实现我市国字号海洋研究院所零的突破,预计10月份可正式投入使用。主要研发转化方向覆盖海洋生物技术、新资源食品、功能制品、保健品、预包装食品,服务期间将承担企业委托研发项目20项(含)以上。

      五、提高海洋生态系统固碳能力

      (一)强化陆海统筹,大力推进海域、海岸带整治修复,按照整体修复、系统恢复的理念,由南向北启动了多个重大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海洋生态系统固碳能力进一步提高。开展泉州市“蓝色海湾”综合整治行动项目(泉州湾海域)、泉港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泉港区惠屿岛海岸生态屏障保护与修复项目、惠安县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等修复项目。   

      (二)加强滨海湿地保护,加快解决历史围填海造成的海洋生态问题,组织沿海县(市、区)分片区编制了21个《围填海项目生态保护修复方案》,拟通过实施生态海堤建设、滨海湿地修复、沙滩修复、清淤疏浚、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等措施,改善海洋生态,沿海各县(市、区)已按照方案的计划安排,有序推进各项修复措施。

      (三)举办相关业务培训,加强国际交流。今年4月10日至12日,“绿色低碳发展和可持续金融——中国以及‘一带一路’推动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与巴黎气候协定”培训班在我市开班。本次培训班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指导,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一带一路”创新发展中心、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联合主办,市发改委承办。培训班分享了全球绿色低碳发展和可持续金融的最佳实践,积极对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助力中国“双碳”目标实现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低碳发展转型。

      下一步,我局将充分吸收您提出的意见,会同其他相关部门及沿海相关县(市、区)政府,继续落实我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及政策,全面推进海洋蓝碳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快实施渔业结构优化调整,积极探索养殖新模式、新技术,引导增加高值鱼类养殖,加快海上牧场建设,拓展养殖发展空间,提升水产品保供能力。

      二是推动滨海旅游发展。配合国道G228泉州段滨海风景道建设提升,共同推动“交通+旅游+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串联崇武古城、八仙过海、洛阳江、围头战地文化渔村、祥芝渔港、红塔湾、黄金海岸和五里桥等资源,形成滨海风景廊道。重点推进八仙过海大型旅游项目、泉港惠屿生态休闲渔村工程项目、欧洲海洋大马戏项目等滨海旅游开发项目的建设,争取早日对外营业。通过赛事活动、民俗节庆等活动,设计串联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线路产品,借力海丝国际艺术节、世界闽南文化节等活动,及中国旅游日纪念活动、闽南美好生活嘉年华等各类文旅节庆营销滨海旅游。

      三是推进海洋科技平台建设。发挥海洋生物产业研究院、海洋生物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用,鼓励石狮正源、中益制药等海洋企业自主或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星创天地、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提升泉州海洋生物产业综合实力。

      四是探索多渠道的海洋科技经费投入新机制。调整经费投入方向,增加海洋科技经费投入向蓝碳产业倾斜,尤其是加大对蓝碳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投入到蓝碳科技研发中来,优化风险投资的外部环境,吸引国内外各种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进入蓝碳产业,推进泉州海洋经济发展。

      五是推动蓝碳科技成果落地。发挥科技计划项目引导作用,每年组织实施海洋科技计划项目10项以上,重点支持蓝碳产业新技术研发,促进科研成果落地。开展海洋生物与食品加工领域“揭榜挂帅”重大技术需求征集,力争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推动海洋科技创新发展,策划更多的先进科技平台和合作项目在泉州布局。

      六是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提升全市海洋生态系统质量,科学统筹海洋资源保护与利用,加大海洋生态产业项目要素保障服务,推进我市蓝碳产业高质量发展。


      领导署名:庄慧

      联 系 人:尤俊达

      联系电话:22281505

    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

    2023年7月14日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文字解读
    图片解读
    视频解读
    访谈解读
    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