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qz00123-3000-2022-00036
- 备注/文号:泉海渔函〔2022〕25号
- 发布机构: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
- 公文生成日期:2022-07-28
林智胜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 促进渔业绿色发展的建议》(第20221048号)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开展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
2021年,为加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自主掌握重要和核心种质资源,创制水产新品种,推动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有序开发利用,我市全面启动第一次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工作。为保障普查任务顺利完成,我局印发《泉州市第一次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实施方案(2021-2023年)》,计划利用3年时间摸清我市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种类、群体数量、区域分布、保护利用、特征特性及遗传结构等状况,进行资源收集与保护,促进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
截至2021年12月,全市完成了第一次水产养殖种质资源基本情况普查工作,共普查主体300个,涉及鱼、虾、贝、藻、两栖类等多个品种,普查完成率100%。
二、强化水产种质资源保护
建立湖洋溪黑脊倒刺鲃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是泉州唯一一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区位于永春县境内的湖洋溪,全长60公里,总面积338公顷,其中核心区69.9公顷,占保护区面积20.1%,实验区面积268.1公顷,占保护区面积79.9%。保护区以黑脊倒刺鲃为主要保护对象,同时包括本水系特有的赤眼鳟、黄颡鱼等水生生物及其水域生态环境。
2012年12月获农业部批准建立以来,我局大力支持保护区管护等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完成勘界立碑和保护区主广场、增殖放流平台等设施建设,目前管护设施基本健全。近几年来,在国家、省、市渔业主管部门的资金支持下,永春县加强保护区黑脊倒刺鲃种质资源的管护,同时每年在保护区开展黑脊倒刺鲃增殖放流活动,至今共投入资金近150万元,放流黑脊倒刺鲃苗种155多万尾,保护区黑脊倒刺鲃种群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恢复。
三、持续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
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是恢复渔业资源、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举措,也是净化和修复泉州湾水域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十四五”以来,我市持续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累计投入资金475.5万元,在泉州湾等主要海湾开展多场增殖放流活动,放流鲷科鱼苗、日本对虾等海水苗种6.63亿尾(粒)。以增殖放流作为推动我市渔业资源恢复的重要抓手,以增殖放流促资源恢复,以资源恢复促环境保护。
为加强对我市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的领导,明确增殖放流各环节职责分工,我局成立了“泉州市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技术专家组和监督组。由局机关党委、渔业科、计财室、执法支队组成的增殖放流监督小组全程参加市本级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并进行了严格监督;在规范做好增殖放流工作的同时,注重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相关资料的收集、保存,建立了完整的增殖放流项目档案,做到项目实施的可追溯性管理。
四、统筹经济发展和渔业水域环境保护
我市通过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督促沿海工业企业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污染物排放,对建设项目实施污染物排放等量置换或减量置换,削减工业污染物入海总量。采取在线自动监测、监督性抽测和企业自行监测相结合,强化日排水量100万吨以上直排海污染源达标管控,着力改善近岸渔业水域环境质量。
同时,着力开展渔业养殖污染治理。一是加强渔业养殖业环境保护执法,督促养殖业主依法办理项目环评手续。近年来联合市河长办等有关职能部门,依法取缔违规牛蛙养殖场227家、鳗鱼养殖场5家。二是防止环境保护“一刀切”,结合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项目的实施,开展渔业养殖尾水排放口位置、数量及尾水排放情况调查核实,研究渔业养殖尾水治理技术规范要求,指导渔业养殖业主积极落实绿色环保养殖,实现尾水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
五、下一步工作思路
下一步,我局将认真研究吸纳林智胜委员提出的建议,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在水产养殖种质资源基本情况普查工作的基础上,完成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特征特性测定、遗传多样性评价等系统调查,发布一批具有我市特色优异种质资源,收集一批种质资源纳入保种场保护或纳入国家种质库保存。并将调查、保存、登记等相关信息数据录入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数据库并统一纳入农业种质资源大数据平台。
二是开展种质资源保护区增殖放流效果评估,聘请专业技术单位,对湖洋溪黑脊倒刺鲃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历年来开展增殖放流活动效果进行综合评估,为今后资源保护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三是结合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和渔业养殖业全国版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进一步加强渔业养殖业生态环境保护。同时,进一步加大流域、海域水污染防治,保护渔业发展自然生态环境空间,促进我市渔业绿色发展。
分管领导:杜先华
经办人员:林育新
联系电话:22281521
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
2022年7月28日
(此件主动公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