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2025年工作计划介绍
党组书记、局长潘华培
时间:2025-02-27 10:23 浏览量:

  感谢各位一直以来对全市海洋发展事业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2025年工作计划。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市海洋与渔业局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主动对接省上七大专项行动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百场项目落地,实施“1234”工程,即锚定“2027年建成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千亿产业链”这“1”目标;争创“2”个国家级渔港经济区;打造泉州海洋生物产业研究院、泉州海洋种业研究院、未来海洋食物创新中心“3”个科创平台;深耕水产种业、渔业结构调整、深远海养殖、远洋渔业“4”个经济指标增长点。力争2025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突破120万吨,为全市发展注入更多“蓝色动能”。

  (一)坚持项目带动,推动产业兴海。

  一是“拼”项目招引。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高水平项目是支撑,高质量招商是关键,招商引资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市本级全年将举办不少于3场招商活动(海南、青岛等),各县(市、区)海洋渔业主管部门一把手要抓招商,“走出去”“请进来”双向发力,在招引促成一批示范性强、影响力大的项目落地的同时,强化要素保障,积极引导存量企业增资扩产、做大做强。要加强上下联动,争取国家、省上更多政策红利、更大资金支持和更好要素保障向泉州倾斜,全力引领产业集群升级。二是“拼”强链补链。推动海洋渔业领域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因势利导成立蓝色产业基金,力争规模达到10亿元以上,赋能海洋经济做大做强。梳理我市海洋资源禀赋和特色产业优势,建立“泉州市高成长性海洋企业培育库”,持续做优做强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三是“拼”新质发展。高质量办好一年一次的省级海洋文化论坛,通过以海赋能、以海兴业,加快推进海洋文化与文体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海洋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形成一批具有泉州特色的海洋文化建设成果。布局蓝碳经济,开展泉港海带、惠安三倍体牡蛎碳汇试点项目建设,并借助金融、科技、行业协会等力量,大力培育碳汇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推动福建蓝碳经济发展贡献泉州力量。

  (二)坚持转型赋能,推动渔业富海。

  强化渔业生产布局,全力推进“加快深远海养殖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水产种业振兴”“加快水产品加工高质量发展”“沿岸海上养殖设施景观提升”4个专项行动,推动海洋渔业量质齐升。一是接续渔业结构调整。在前两批渔业结构调整项目基础上,3月启动实施第三批渔业结构调整项目60个以上,接续培育一批高值、高质、名优特水产品,指导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水产良种场。二是发展深远海养殖。推动石狮高正深远海渔场满产达产,“惠安1号”6万方深远海渔旅综合平台上半年投产,晋江深沪湾2万方深远海养殖项目四季度完工投产,石狮正力海工深远海养殖项目、惠安得达海洋产业技术投资深远海项目、泉港深远海养殖项目、台商闽投深远海养殖项目争取上半年签约落地,晋江要抓紧谋划第2个深远海项目。要指导深远海养殖平台与八仙过海、西沙湾等滨海旅游资源有机串联起来,建设成为具有标识性、引领性的渔旅融合平台,形成聚人气、促消费、引投资的综合效益。三是壮大远洋渔业体量。支持指导晋江海顺按序时推进14艘远洋渔船更新改造,督促指导石狮领航加快完成4艘远洋渔船技术升级,争取我市印度洋渔场新增18艘作业渔船。同时,力争3月份出台市、县两级远洋渔业补助政策,积极引进外地远洋企业、远洋渔船,推动我市远洋渔业船数、产量、产值全方位提升。四是推广工厂化养殖模式。工厂化是一种资源集约型、产出高效型现代化养殖模式,投资周期短、效益好、回报率高,是内陆山区渔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今年全市要争取新增工厂化养殖20000平方。其中,渔业科、水技站要会同南安市举办全市工厂化养殖现场推进会,积极总结推广梅山福泽、洪濑洪滢等工厂化养殖鳜鱼、加州鲈鱼等高值鱼类的先进经验,打造更多的工厂化养殖示范项目;石狮要全力推动裕庆科技等社会资本投资东星斑工厂化养殖,打造全市高值鱼类大型工厂化养殖示范项目;洛江、泉港、安溪、永春、德化等地要充分挖掘本地优质资源和优势养殖品种,学习借鉴南安工厂化养殖经验,每个县(市、区)落地1-2个工厂化养殖示范项目,推动棘胸蛙、黑脊倒刺鲃(光鱼)、鲈鱼等特色品种、经济品种养殖产业提升规模效益。五是加强项目谋划储备。全面梳理摸底可开发利用的养殖空间,建立“水产养殖建设意向项目库”和“水产养殖要素保障储备库”,争取更多大项目好项目落地我市。积极保障晋江福大国家级皱纹盘鲍水产种业繁育基地、德化棘胸蛙养殖基地列入中央财政投资项目。加大力度推进“十四五”省上资金支出进度,争取获得省级财政正向激励绩效评价,积极对接省上新一轮资金扶持政策动向和年度预算安排,有效提升我市渔业项目成熟度和申报成功率。

  (三)坚持创新驱动,推动科技向海。

  一是办好“国字号”海洋生物产业研究院。加速海洋生物产业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推动泉州海洋生物产业研究院涉海科技成果转化,为全市乃至全省海洋渔业提供全过程科研技术集成服务。借助研究院平台,加强与台湾的高校接洽,探索建设闽台海洋生物产业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并申报创建省级重点实验室。与薛长湖院士团队探索建设“未来海洋食物创新中心”,并在此基础上争取薛长湖院士工作站设在泉州,赋能海洋食品加工链加速扩链。二是争取引进更多涉海“大院大所”平台。依托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华侨大学、泉州师院等高校资源,推动校地共建海洋科创平台。引进厦门大学建设“泉州海洋种业研究院”,加强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对接合作,指导支持企业依托涉海高校建设研发中心,借脑引智,提高我市海洋科创能力。三是加快海洋领域人才引育。组建海洋经济高水平专家智库,深化海洋高端人才引进与培养,提升我市海洋人才层次和规模。鼓励支持泉州师范学院、泉州海洋职业学院、泉州海事学校、泉港航运职校加大涉海人才培养力度,为我市海洋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四)坚持示范引领,推动强港活海。

  一是典型带动,争创双国家级渔港经济区。加快推进晋江国家级渔港经济区15个子项目建设,力争2026年6月全面建成。在更高起点推动石狮接续创建,融入海上观光、民宿、餐饮等渔旅融合新业态,打造全省渔港经济区“示范样板”。二是聚“变”升级,打造现代化高品质渔港群。加快实施渔港建设“2224”战略,按照《泉州市现代化渔港建设概念规划》,指导县级开展重点渔港项目具体方案设计。开展渔港“聚变”行动,立足聚海城、聚产业、聚生活、聚文化,全力盘活全市渔港资源,招引导入一批临港新业态产业项目,建设多点互动、岸海协同的现代化高品质渔港群。三是陆海统筹,推进美丽渔村建设。统筹整合渔港、渔村资源和海洋文化资源优势,借势世遗热潮和火爆出圈的文旅市场,大力发展“渔港+文化”“渔港+旅游”“渔港+消费”,因地制宜打造一批滨海旅游精品线路,争创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渔村”项目,推动渔民增收、渔业增效、渔村振兴。

  (五)坚持高压严管,推动平安护海。

  一是加快海洋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完善海洋灾害决策支撑系统、渔业养殖风险隐患监测与安全管控系统、重点渔港海况视频监测预警系统,升级改造海洋数据传输网络,提升海洋灾害风险防控能力。二是落实落细海上船舶安全管控措施。巩固提升海上船舶安全专项整治成效,指导督促属地加强船管站标准化建设,落实乡镇船舶“6+1”规范管理。加强在册渔船动态监管、点验干预,严格落实“五必核”“六提醒”制度,及时妥善处置海上船舶进入敏感海域、安全风险隐患。三是加强海上巡查和执法监管。实施海洋执法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开展执法能力大练兵,提升执法水平。扎实开展“一查两严管”“亮剑”等专项执法行动,加强对海域岸线、无居民海岛巡查执法,严厉打击违反伏季休渔、“三无船舶”、非法盗采砂等违法违规行为。强化“行刑衔接”,梳理曝光一批典型案例,让执法“长牙”“带电”,形成强有力震慑。四要护航全国两会期间海洋渔业安全生产。临近全国两会,各地要切实增强海上安全生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与海警、海事、海防等部门的联合执法,强化市县联动,常态化屯兵围头湾、泉州湾等重点海域,持续加强海上渔船生产安全管控,持续保持对海上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的高压严打态势,全力保障海上安全生产形势稳定,为全国两会营造平安和谐的海上环境。

  (六)坚持党建引领,锻造强海铁军。

  将党的领导贯穿海洋渔业工作始终,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委工作要求不折不扣落实到位。一是实干实绩论英雄。始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选拔经得起考验、担得起责任、干得出成绩、口碑良好的干部到重要岗位上,进一步完善科室(单位)二级绩效和干部考核机制,以担当作为、实绩成效作为评优评先、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进一步激发干事创业之气。二是履职担当强作风。要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全体干部特别是局处级领导和中层干部,既要主动学习国家、省上的重要方针政策、决策部署,也要“沉下去”深入基层一线调研,“走出去”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深度思考、谋划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法和路径。要发扬敢闯敢干、争创一流的拼搏精神,打造出更多在全省、全国叫得上号的典型样板,让“拼抢争实”成为“海渔铁军”的鲜明标识。三是清正廉洁守底线。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认真履行“一岗双责”,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和风险点防范,加强工程项目、涉渔资金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廉政风险防范监管,常态化开展干部廉政警示教育,以关键少数的廉洁示范带动全局风清气正,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树立全市海洋渔业系统干部的良好形象,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