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海洋强国建设,作出“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等一系列重要论述。在福建考察时,再次强调要“要做好‘海’的文章”,为泉州海洋经济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泉州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海域面积1136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498千米,坐拥“中国最美八大海岸”之一的崇武海岸,海洋资源禀赋得天独厚。近年来,泉州市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以招商引资集聚发展动能,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以耕海牧渔拓展蓝色空间,2023年全市海洋产业生产总值突破2270.4亿元,远洋捕捞增速领跑全省,深远海养殖、渔港经济等新质生产力加速崛起,这座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正以科技为笔、产业为墨,在蔚蓝疆域描绘一幅“耕海牧渔、向海图强”的壮阔画卷。
“泉州海洋”公众号推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报道——《泉州:向海图强绘新卷,逐梦深蓝竞潮头》,通过三个篇章讲述泉州如何向海图强耕海牧渔。下面,请看第三篇章《耕海牧渔,打造“海上粮仓”新空间》。
首个深海养殖旅游平台“闽投惠安1号”成功拖航至惠安小岞风车岛海域,这座可抗17级台风的6万立方水体平台是国内领先的半潜式平台,总长120米、宽42米、高29米,水下部分设有8口养殖网箱(每口网箱大小为27*21*14米),搭载自动投饵、鱼群监控、水质监测等系统,水上部分内设30间海景客房,配套设施涵盖商超、影院、自助餐厅、露天泳池、儿童乐园等12类休闲场景,可同时接待60人住宿、100人观光,投用后预计创造旅游收入超2000万元。
晋江深远海养殖平台启动实施,泉港、台商等深远海养殖也同步启动项目对接。去年,泉州在151平方公里深远海规划区落下关键棋子——石狮高正基地的260万尾大黄鱼游入深水网箱,实现全市深远海养殖“零的突破”。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负责人介绍,以上项目预计可新增深远海养殖28万立方,托起泉州“蓝色粮仓”的梦想。
现代渔业发展变革同样深刻。泉州统筹安排渔业发展相关政策,压茬推进110个渔业结构调整项目,高值水产品养殖、名优水产品养殖、工厂化和立体综合种养等多模式养殖格局成型成势,新增高值水产品产量2.12万吨。今年4月,泉州启动第三批渔业结构调整项目实施工作,新增谋划60个结构调整重点项目,持续推动水产品向高值、特色、名优和健康生态发展。
同时,泉州推广南安福泽鳜鱼、迈信智农物联科技等工厂化养殖先进模式,这些“陆上车间”今年预计新增6.25万立方养殖水体、10个示范基地,1250吨高值水产品,将推动工厂化养殖从“试验田”走向“主产区”。
远洋渔业的突破更令人瞩目。泉州大力支持远洋渔业企业做大做强,石狮锦尚作业区通过国家级验收,争取中央远洋渔船履约养护国际渔业资源补助资金3849万元、远洋渔船更新改造3920万元,全市远洋渔业增速和产量分别位居全省第一和第二。我市加快远洋渔船更新改造步伐,海顺公司14艘渔船已完成改造并通过省级验收,领航公司4艘正在改造升级。目前,已有20艘渔船在北太平洋作业,预计10月,印度洋渔场作业渔船将达30艘。届时,全市远洋作业渔船总数将达50艘,首次实现满产达产。
从链式招商构建产业生态,到科创引擎激活深蓝基因,再到牧渔创新拓展发展边疆,泉州向海图强的每一步,都是对“大食物观”的生动诠释。当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270亿元,当泉州港“一带一路”贸易航线不断拓展,当院士团队在实验室解码海洋生命奥秘,这座海丝名城正以“向新求质”的魄力,将习近平总书记“做大做强海洋经济”的嘱托化为泉州向海而兴的生动实践,向海洋强市稳步迈进。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